一、课前预习 1、学生自行收集有关马致远生平的资料。 二、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 先播放一段《天净沙·秋思》的动画小视频,而后导入新课。 教师语:“提起这首小令,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可以背诵。 文人雅士更是由衷热爱它,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之为‘秋思之祖’。国学大师王国维称赞它‘纯似天籁,仿佛唐人绝句。’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首小令,看看这短小的篇章到底为何有如此无穷的魅力呢。” “在开始正式的学习之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文。‘天净沙·秋思’预备起——” (趁着学生齐读,教师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2、体裁简介: 教师语: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天净沙·秋思》就体裁上来说,它选自《全元散曲》,属于元曲。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属于戏剧,是用于演出的作品,比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散曲属于诗歌,分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个曲子,而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联缀而成的一组曲子。我们本课所要学习的《天净沙·秋思》便属于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才是本首小令的标题。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每一首曲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以及平仄。” 3、知人论世: 教师语: “读过课文之后,我们可以猜一猜,文人马致远是于何种情境,以何种心情写下这首曲的呢? 想要解答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对作者马致远有所了解。老师课前也让同学们自行收集了一些皇冠正规娱乐平台关于马致远生平的资料,有没有同学想和大家分享分享呢?” 教师认真聆听学生发言,并巧妙适当地给予意见。待学生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 “感谢这几位同学的分享,大家都说的非常棒,这说明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完成了老师布置得任务,老师非常欣慰。我们说回马致远——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去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他所生活的时代被蒙古人统治,汉人并不能得到重用,因此,他一直未能如愿。马致远的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不定,郁郁不得志的生活。在困窘潦倒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本首《天净沙·秋思》。” 4、逐句赏析(一) 教师语: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小令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里的‘昏鸦’是指什么呢?是指头晕的乌鸦吗?对,当然不是,这里的‘昏鸦’指的是黄昏时将要归巢的乌鸦。”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潺潺,小桥边庄户人家升起炊烟袅袅。荒凉的古道上,作者牵着一匹瘦马,顶着萧瑟的西风艰难前行。” “读到此处,同学们是否感到有些奇怪?这里‘小桥流水人家’描写的是黄昏时分几户人家炊烟袅袅的景象,十分温馨,读起来似乎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荒凉格格不入,这两种描写是否有些茅盾呢?有没有同学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此句仅由九个名词组成,却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副僻静的村野图景,迅速将读者拉入深秋萧瑟凄凉的氛围之中。在语文中,我们把这种‘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排列而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的修辞手法’称为‘列锦’。这是我们首次接触的修辞手法,同学们在课本相应的地方做好笔记。” 5、逐句赏析(二) 教师语: “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中,我们似乎真的可以看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学们注意,‘断肠’并非真正的‘断肠’,它是一个形容词,形容人伤心悲伤到了极点。此‘天涯’也并非彼‘天涯’,它是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上一句曲文,是老师翻译给大家听,那这一句,老师想听听同学们的理解。那就请XXX同学来替我们说一说,这一句作者是在写什么吧。”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并给予认可和鼓励。 教师语:“夕阳照着残影,在这样秋日黄昏的悲凉氛围下,作者孑然一身的孤苦被渲染得更加深重了。” “结合我们当下新冠肺炎的防控局势,很多在外地的人都难以回乡省亲。时隔千年,山川更迭,但这种思乡的愁情却是一模一样的。为了让思乡之人尽快与家人团聚,同学们一定要积极配合国家的疫情防控政策,齐心协力,早日战胜疫情!” 6、整体感知: “王国维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首小令当中,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每种景物所蕴含的情又各有特点。” “在本文当中,枯藤老树昏鸦的沧桑、古道西风瘦马的困顿、夕阳西下的落寞以及人在天涯的孤苦,这复杂的情感共同组成了作者行在羁旅的‘断肠之悲’。” “从整体上来看,这首元曲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巧妙地将作者疲于漂泊的愁苦和对故乡的思念都藏进夕阳西下的秋景之中。全文仅二十八个字,却包含了九个形象鲜明的秋日景物,语言凝练,意蕴深远,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学已至此,我们总算知道了为什么这短小的篇章却有如此无穷的魅力,让众文人折服了。《天净沙·秋思》实乃言简义丰啊。” 7、课堂小结: 教师语:“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所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新掌握了一种名为‘列锦’的修辞手法。” “我们还了解了作者马致远的生平经历。作者生逢乱世,终生漂泊,无法实现理想,可我们同学如今生逢盛世,只要大家有作者一样坚定不移的品质,一样不言放弃的行动力,就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如果同学们还想再进一步了解这位写出了“千古绝句”的“马神仙”,老师推荐同学们去读一读《西风瘦马·马致远传》以及他的杂剧代表作《汉宫秋》。” “今天课堂的学习结束了,可是没有巩固就没有进步,老师给同学们留一个小小的任务。” “白朴与马致远同为“元曲四大家”,且他的诗歌《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有很多共通之处,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这两首曲有什么异同呢?” |
一、课前预习 学生可以做到利用各种合理方式自主检索信息,帮助学习。 二、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 学生被视频中的画面吸引,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通过教师的导入语,学生们陷入思考,而后带着问题读课文,开始跟着老师的节奏进入学习状态。 2、体裁简介: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初步了解元曲分类。 3、知人论世: 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前准备成果: 学生1:“我查到马致远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学生2:“我还知道马致远号东篱,字千里,有‘曲状元’之称。” 学生3:“……” 4、逐句赏析(一) 学生在教师描绘的画面中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桥流水人家”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在意境上是否茅盾? 学生回答1:“作者这里是在以乐景写哀情。” 学生回答2:“我也认为作者此处是在以乐景写哀情,农家生生不息的炊烟与形影单只的作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反衬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学生记录新的知识点。 XXX学生回答:“夕阳的光辉惨惨地撒在大地上,太阳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作者漂泊在遥远的地方,他愁肠绞断,不知道自己该去往何方。” 6、整体感知: 学生聆听教师讲课,并主动记录相应笔记。 7、课堂小结: 学生聆听教师,并和教师一起回忆课堂内容。 |
一、课前预习 1、在大数据时代,培养学生检索信息的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情境化,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通过教师导入语正式开启曲篇的学习。 2、体裁简介: 让学生在把握体裁的基础上学习,避免学生把元曲与唐诗、宋词弄混到一起。 3、知人论世: 学生通过交流完善自己预习的不足之处。 于班级中分享预习成果,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当众说话能力。 学生通过对马致远生平的了解,为感受课文感情基调做准备。 4、逐句赏析(一) 教师运用语言描绘出一副秋日景色图,挖掘学生想象力。 在此处设置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迁移知识。早在之前的学习当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以乐景写哀情”这种手法,这里要求学生可以有效提取知识,并用于新学,做到学以致用。 旨在通过解释列锦的定义,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新的修辞手法。 提醒学生记笔记,旨在让学生长久保存知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时,也是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进行到一半,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逐渐发生了分散,此处设置指定学生回答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整体提高警惕,从而认真听讲。同时,这也是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给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发言机会。 6、整体感知: 教师讲授是教学中最常见也是很高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把教学内容传播给学生。 呼应课堂开头,让学生厘清课堂逻辑。 7、课堂小结: 归纳整理本堂课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层次。 满足学生多样化阅读的需求。 让学生通过对比同时代、同体裁、同题材的作品,巩固课堂所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