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作者 |
期刊
名称 |
发表
时间 |
内容摘要 |
|
中国外语考试的伦理期待与制度变革 |
詹先君 |
中国教育学刊 |
2010.05 |
外语考试制度伦理研究的重点并非考生个人行为的合理性,而是外语考试制度的道德性、正当性和合理性。外语考试伦理可以上升为制度,外语考试制度反过来又可以引导、规范外语考试相关各方的行为和观念。社会对外语考试的伦理期待形式多样,表现显著,同时,中国语境下外语制度变革,主要是在伦理期待下推动的。要使外语考试制度有伦理之善,当务之急是建立外语考试伦理规则,加强外语考试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
大学生心中的外语教师形象:现实与理想 |
詹先君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10.06 |
外语教师人际行为对教学效果具有影响力,为了改善外语教师的课堂人际行为,提高外语教学效果提供参考,本研究尝试对大学生心中现实和理想外语教师之间的人际行为差异展开研究,为此,本文以QTI(教师互动行为问卷)为问卷工具,以SPSS11.0软件为分析工具,以160名大学本科生为样本,研究了学生心中现实和理想的外语教师行为的差异, 学生最为认可的教师形象是什么以及外语(英语)教师的人际行为特征和学生外语(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等三个主要问题。研究发现:与现实中的教师相比,学生对理想外语教师的领导能力、理解能力、友善性和给予学生自由度等人际行为特征期待较高;容忍-权威型教师是中国大学生心目中最为认可的教师形象;除不稳定特征外,外语教师的其它人际行为特征似乎与与学生学业成就相关不大。 |
外语学习主体多元化评价的效应研究 |
詹先君 |
外语界 |
2010.06 |
为了探索外语教育中主体多元化学习评价产生的效应,本研究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进行了主体多元化学习评价的实验,在评价实验结束后,根据主体多元化评价的相关理论,以自行设计的问卷和访谈为手段,对外语学习主体多元化评价的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主体多元化评价在评价结果的质量、评价信息的使用、评价的教育功能、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关系的改善等方面均有正面的效应,对评价组织者的要求更高。同时发现,要使主体多元化评价在外语学习中产生正面的效应,还需要注意若干问题。 |
翻译教学中的主体心理关注与多维导向教学模式构建 |
张瑞娥
刘霞
陈德用 |
外语界 |
2009年
第2期 |
本文以翻译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社会心理学的图式理论, 重视学生翻译行为发生时的环境与心理表现。文章以翻译主体为中心, 关注翻译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的社会性; 以时间为纬度, 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各阶段的心理表现做了描写性研究。本文最后提出构建以翻译过程、环境、社会关系和能力等为导向的多维导向教学模式以及倡导心理关注的教学策略。 |
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能力的复合培养教学模式 |
张瑞娥
陈德用 |
外语界 |
2008年
第2期
|
本文采用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双向认识论方法,按照翻译过程涉及的因素归结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能力,提出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能力的复合培养模式:在程序上重过程,在内容上求全面综合,在手段方式上力求多层次、立体化。这一模式在宏观上使翻译本体、翻译客体和翻译主体既矛盾又统一、既独立又联系,在微观上则有利于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多维视角下女性指称语的解读与翻译 |
张瑞娥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7年
第5期 |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采用多维视角以符号学原理为依托,解读《红楼梦》中的女性指称语,并对这些指称语的翻译进行分析,提出男权话语模式下的女性指称语的翻译研究须从指称人、被指称人和指称语本身三个因素来考虑,其翻译必须揭示女性的生存状态,关注女性的生存意义。 |
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与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翻译——《红楼梦》中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翻译 |
陈德用
张瑞娥 |
外语教学 |
2006年
第5期 |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即实用主义话语系统的几个主要意识形态特征即个人主义、社会化适应、C-B-S风格分析了《红楼梦》人物王熙凤的个性化语言的背景根源,从风格翻译入手对其语言的翻译进行了分析评论。提出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翻译必须体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此再现说话者的话语指导思想,从而全方位地再现人物形象。 |
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范例
|
张慧荣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6年
第4期
|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为实现此目标,本文提出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文化主题为教学内容,结合使用纸质教材、网上超文本资源和电影录像创设文化语境的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模式。教学原则包括:系统性、比较性和真实性,相应的方法为分层系统法、列表比较法和真实交流法教学。文章最后提出了文化导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