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许筠副教授,我院的许多教职工熟悉,社会上养禽界的同行们更熟悉:他从事教学四十余年,为地方开展养禽服务、参与社会农业开发工作达二十个春秋,并因此多次获得厅级教书育人劳动模范和省级科技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3号,这在安徽教育界里也是为数不多的。近几年来,他热情不减,又把一颗炽热的心奉献给怀远和金寨人民,先后为两县培训实用技术人才950名,直接创经济效益55万余元。每当说起这些,许筠同志总是淡淡一笑:“像我这把年龄的知识分子,没有党的关怀就没有今天。理应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才是呀!”
1987年秋,学院承担了金寨和怀远两县技术扶贫的重任。还让不让已是五十八岁的许筠同志担任外出科技人员呢?就连学院有关领导心里也在嘀咕着,但当最后征求他意见时,出乎意料,他二话没吭声。时隔不久,他按照学院要求,打点行装只身一人来到素有怀远西伯尼亚之称的双桥区,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一“呆”就是近一个月。刚开始,地方政府考虑到大学教授从老远赶来,应多“抠”些人来听课。尽管这样,开学那天,能容纳百余人的区会议室也只到了六十余人。但到了第二天,会议室一下子拥了近二百人,来迟的只好站在走廊上直至爬满了窗户。有六对夫妇下“狠心”把还未断奶的婴儿托给别人照管,坚持听完所有课程。乡政府感动了:早知道这样,何须费一番苦心呢!他们哪里知道,在这以前,许筠同志已是一位有“二十年”工龄的业余农业科技工作者了,怎能没有自己的一套绝活呢!
1988年3月,经金寨县科技副县长李元胜的邀请,许筠同志担任了《皖西白鹅良种选育基地技术开发项目》的技术顾问。这一下,他更忙开了,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专程从凤阳乘公共汽车赶至千里之遍的金寨县。当得知该县江店区每年死于小鹅瘟的小鹅达5000余只时,这位饱尝旧社会辛酸的知识分子被深深震撼了、老区人民需要技术啊!此后,在江店区的土地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近六旬老者忙碌的身影。当时,山区风大,气候变化快,但和许筠同志- 起工作多日的同志丝毫没有发现他有多年的腰病。很快,他提出对小鹅注射小鹅瘟血清的建议,经计算,就这一小小的建议,使该区养鹅业当年挽回经济损失75万元,他因势利导,给当地母鹅眼醒范药,使母鹅的年产蛋量由原来的25枚提高到28一30枚,这一下,农民“想”着已久的心放下了,1988年,江店区养鹅户从原来的10%增至50%以上。1989年,《皖西白鹅良种选育基地技术开发项目》第一次在安徽省通过白鹅开发星火计划省级鉴定,随后获得省科委“星火计划”开发项目三等奖。
许筠副教授是我省较有影响的养禽专家,除了正常教学外,他还要应酬各类学术会议和各方邀请。说起搞农业开发完全是忙里偷闲,但算起来,他“闲”的时间最长。从1987年起,他每年要奔波于怀远、金寨和凤阳之间十余次,年均在外时间达三个月以上。多年的风尘生活使他脸上早早爬满了皱纹,也使他掌握了搞好农业开发工作的一-套“绝招”,用他的话说就是三个必须:必须讲学浅显易懂,紧密结合地方生产实际;必须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生活朴素,不摆架子;必须乐于贴近农民,乐于同农民攀谈。近两年,他为地方讲课的二十余万字讲稿,全部是自编自写的,凡是听过他讲课的学员都称赞他讲课针对性强,听后就能见效。在怀远扶贫期间,他睡在当地政府临时搭的一张简易床上,安排吃什么就什么,从不提什么“附加”条件。1989年春,他在同农民拉家常中,得知金寨县徐冲乡王店村农民终年以卖血为生时, 决定“路”在这里扶植养鹅生产。当年,全村有4个队30个贫困户养鹅570只不知内情的人问:“你怎么知道这里情况的?”他笑了:“还不是‘攀出’来的。”
老年不鞭自奋蹄,如今,许筠同志已经退离了教学岗位,但他那份为农业开发工作的劲头却丝毫没有退减, 至今,仍在指导革命老区金寨县的养鹅生产,仍然奔波在农业开发工作的第一线上。他常说:只要我这把老骨头还行,我就责任为农业开发工作出力!(来源1990年12月《安徽农师院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