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我院26岁的预科班学生牛峰是个能人并不夸张,自1987年以来,他致力于农业科技的宣传、试验和推广工作,目前,他共引进试验成果项目24项,承担省、地、县农业科研课题6项,试验培训成功8个优良小麦品种,6个紧凑型玉米良种,推广面积达12万亩以上。
牛峰和千千万万的农民孩子一样,是在土地里滚大的,是在田头明白农民是咋个苦法的,他说:“从我背着书包走进,职中校门的第一天起,心里就憋足一股子劲,好好学,在黑土地上拼一拼,我就不信邪,这油黑的土地就翻不出‘金子’来。”
牛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
他在临泉县杨桥高级职业中学读书时,专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课余,他积极在自己的承包田里开展试验,先后试验、承揽农业新技术21项,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2个。
1986年10月的一天,他从《农业科技通讯》上看到“种子的思念”一文。介绍山东省青年农民李登海自学成才,培育成鲁玉2号等(液)单系列十多个紧凑的玉米品种的奇迹,牛疯心动了,于是趁寒假自费乘上了(北上)的列车像李登海求教,没想到,一去扎进去就是7个月,牛峰白天奔波于田头,细心观察玉米自交系的株形、叶形、穗形,选择玉米自交系优良(亲本),晚上,啃农业理论,本来就很瘦小的,他累得脱了形,他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探讨出一系列栽培方法,撰写出大量的试验总结,李登海老师被他的执着追求精神感动了,他不但把自己的经验、科研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牛峰,李老师还把自己新近培育成的8112×81274等6个紧凑型玉米新组合送他试验,回家后,牛峰当年试种成功:6个组合亩产均超750公斤。他初步掌握了紧凑型玉米品种的生物学特点和栽培要点,并探索了一套在淮北切实可行的栽培方案。
初试告捷,尝到了甜头,牛峰的信心更足了,87年职中毕业后,他暗下决心,决定从科技宣传,选育良种,科技推广三方面下手,赔上几斤肉,带动家乡父老向科技要产量,向土地要富裕。
科技宣传,谈何容易,但不宣传,科技推广就流于空谈,于是,他迈出了艰难的一步。首先,他大量订阅农业科技资料,掌握农业最新科技信息,建立广泛的业务、信息联络网,5年来,他每年自费订阅《农技推广》、《安徽农业科学》等20多种农业科技刊物,同全国20个省的2483名青年农民交上了朋友,结识了李登海,杨赞林,刘思训等一大批农业科学家。其次,为把农业科技辐射到千家万户,他结合农时举办短期培训班,这几年,他举办的小麦秋种培训班,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听课人数逾千人。再次,结合社会实践,他积极撰写科普文章和农业科技论文,强化科技传播的辐射功能,几年来,他在省内外农业科技刊物上发表文章20多篇。另外,他经常动员回乡知识青年,学农、爱农、务农,先后发展47名青年农民成为县科普会员,动员67人参加了中央农函大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习,培育了一大批留得住的新型农民。
为开拓农技推广之路,87年底,牛峰自筹资金1200元创办了乡农业科学试验站,以改站为基地,他每年自选10多个品种,抽选100多个株系,在几十万、几百万株麦穗中,选择优良变异单株,认真编号、观察、记录,还要分开浸种、催芽,分开插种、整地,分开收割、脱粒……这一切是多么艰辛而繁杂啊!在实践中,她大胆探索,潜心研究推广10多项农业新技术,其中,他探讨的“淮北夏玉米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模式”已在阜阳地区示范推广,形成了一套新的高产模式,1988——1991年间,他连联户承包的高产示范百亩丰产田成为县农科教系统的指挥田。在大灾之年1990——1991年,他带领农民联户组成400亩高产示范田,实现小麦、玉米吨粮大关,其中有50亩夏玉攻关田,经省、地、县三级农业科技部门三次验收,平均亩产872公斤,由5.1亩创亩产887公斤的高产记录,居全省夏玉米高产水平。
从1987年到来省农师院预科班学习,其间5年多的时间里,牛峰坚持引种、试验、示范三步走,集科研、培训、经营、示范、推广为一体,成功地摸索了一条振兴农业的新路子。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成功的喜悦。1989年他被临泉县科委授予“农业先进工作者”,被县科协评为我“县科普红旗手”。1990年,他的“紧凑型玉米育种与栽培相结合的农业新技术”获县政府“科技进步奖”,并当选县政协委员,1991年,他被临泉县人民政府评为“县先进科技工作者”“临泉县青年标兵”,同年,又被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科委确定为“全省农村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1990——1991年,他在承担阜阳地区玉米丰收计划及吨粮田项目中,又荣获成果奖,当选“阜阳地区农业系统先进个人”,破格晋升为农民技师。
现在,牛峰已成为安徽农技师院的大学预科生,一个新的高度等待他去攀越,一个新的“梦想”,等待他去实现,不管未来的路如何艰辛,他对农民的情感,对土地的热忱将永远激励他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来源1992年6月10日《安徽农师院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