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的成功,根本上来说,不是金钱、地位和名声,而是成为他理想中的样子。
——题记
一个人只有毕业越久,才越会怀念大学时代的种种美好。
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前行的路上,才会愈加感恩母校曾经给予的种种馈赠。
一转眼的工夫,毕业离校已经十余载,得知母校在这个金秋即将迎来她的七十华诞。作为一名普通的学子,不禁回首那段金黄岁月,心中早已是感慨万端。
上下求索的安科岁月
忘不了那个九月,我在爸爸和同族大哥的陪伴下,第一次出远门,半天颠簸,从安徽西北部的阜南来到了安徽东北部的凤阳,我一心畅想着大学生活的种种精彩,并不知晓凤阳这个神奇的地方,原来是“帝王之乡”“花鼓之乡”“改革之乡”,小岗位更是闻名中外。
当时,母校的名字还是“安徽技术师范学院”,来到这里,一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有一种出村的新鲜和见大世面的怯意,同时感觉天地四周大到没边,仿佛怎么游都游不到岸。
好在我在进入大学之前,便有了清晰且浓烈的兴趣目标,那就是文学。所以,当我看到文学社团招新的信息就两眼放光。我先是申请加入了绿风文学社,紧接着又申请加入了校报记者团,此外还有校学生会宣传部。从一开始我就开启了每天排得满满的大学生活。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发觉文学社的活动相对有限,记者团彻底满足了我对文学的兴趣并得到了新鲜做报、当校媒学生记者的锻炼机会,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鼓励并支撑我以努力求索的态度和充实有味的生活度过了珍贵的安科岁月。
苦中带甜的筑梦之旅
天生迟钝的我,似乎只有在自己喜爱的事情上才会有自觉的行动。大二下学期,当我听说身边同学或校友开始考虑工作方向或着手联系实习单位时,我才猛然意识到,面对即将过半的大学生活以及一年后的工作选择,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了。
往年,我作为学生记者,作为旁观者,积极采访报道校园内的大小活动,尤其每年的大型校园招聘会,更是热闹非凡。没想到马上就轮到我进行职业抉择了。我几乎没费多大思量,即明晰自己向往的职业方向是媒体人或与文字有关的工作。
大二寒假来临前,我听说有人在蚌埠日报实习过,感觉很让人振奋,于是我就动了前去实习的念头。因为记者团以及学校橱窗都能看到《蚌埠日报》,我通过上面的邮箱发去了实习申请,结果得到了回复信息,经过电话沟通确认后,我可以在寒假过去实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我为了这次实习,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硬是说服家人给我买了一台小数码相机,随后在蚌埠某个破旧的工业大院后面的角落里租了一间不起眼的小平房,每天骑车去十几分钟外的报社上班,有时跟着指导老师出去采访,回来积极写稿,平时也主动去探寻新闻线索。
这段新奇、寒冷、酸涩、懵懂却又让人血脉贲张的媒体人体验,让我欲罢不能,只梦想着早日实现我的英雄记者梦。至今,留给我的深刻记忆就是跑新闻口的老师,一回到办公室就在循环播放的《死了都要爱》的巨大音量笼罩下嗒嗒嗒地猛击键盘的动作。
回到学校后,深感自己所学专业的局限和作为媒体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最终能否圆梦我并没有把握。随着我对诗歌的大量练习和对媒体人的无比向往,深感锻炼力度有限。大三暑期,我又成功申请去合肥的《安徽青年报》和《江淮晚报》进行热火朝天的实习。大三下学期的时候,我准备在记者团内部成立一个名为“浅草”(后更名为潜草)的诗社,专门加强诗歌切磋学习,我的提议得到记者团几位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响应,于是在2006年9月成立了校内有史以来第一个纯诗歌组织——潜草诗社,不久便创办了可能是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份纯诗歌刊物——潜草诗报。
大三年底的时候,我终于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和意向城市——去首都北京做一名真正的媒体人或文化工作者。幸运的是,我通过投递简历,成了《中华新闻报》的试用记者,2007年12月15日的一个深夜,我坐上从合肥开往北京、途径蚌埠的火车前去面试。北行之前,我在蚌埠火车站路对面一家破旧的网吧和一家温暖四溢的时尚餐厅熬过午夜前的寒冷,午夜十一点五十九分,火车正式启动,我带着有仅有的一点梦想,穿越华北地区漫漫黑夜,心情激动地抵达了祖国伟大的首都——北京。
理想动人的职业荣光
2007年12月16日清晨七点左右,天色微微发出亮光,火车硬座上的人们被北方冬天的亮光唤醒,窗外的世界一点点捧出她的真实模样。车内,许多是和我一样第一次抵达北京的安徽人。他们和我一样好奇地看着窗外的土地。思索着,向往着伟大的首都北京。
这一天太阳火红,它从东方热烈地照进尚在前行的火车里,上午九点二十五分火车停止喘息,979公里,9个半多小时的期待抵京。当晚,我暂住在天通苑一朋友租住的村子里,为了第二天的面试,我准备到午夜一点。17日清晨,在身体极度不适的情况下,硬是一路倒换到天安门,来不及欣赏天安门景色便晕头转向地奔面试地点摸去。
令我兴奋的是,我顺利通过了面试,随时可来报社上班。半年以后,在记者工作转正无望的情况下,我看上了位于五道口的图书编辑工作。
除了图书编辑职业本身的神圣性、丰富性,有不断学习提升的空间和氛围外,吸引我的,还有单位附近名校云集,北大、清华、人大、地大、北语、北航……近在咫尺,随时可以旁听学习,不久我便在清华内租了间房子,下班后即奔赴北大的文史哲课堂,周末纵情于各类讲座和读书会,做书和听课学习,让我再一次如鱼得水,欲罢不能。
而我凭借校媒的充分锻炼以及诗歌练习打下的文字基础,做图书策划和编辑工作,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同时伴随着巨大的工作成就感和荣誉感,让我认准这个行业值得托付一生。
就这样,我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满十年后,终于进入了出版社的理想殿堂、传统文化的出版重镇、百年名社——中华书局。
在这十余年间,我凭着热爱和追求,策划、编辑出多部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畅销书、精品书。比如2012年策划、编辑出版了北大保安甘相伟的《站着上北大》,书一面世,即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媒体的疯狂报道,成为当年畅销书,入选2012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开创了市场上保安出书的先例。他的个人故事也成为“2012年全国高考作文十大素材”之一。作者甘相伟从普通保安成功逆转人生,现在做起了大学辅导员。《站着上北大》的成功出版,让我第一次充分体验到编辑职业的价值和荣光。
比如2013年策划、编辑出版的全国道德模范模范、山东农民妇女田秀英的《笑对人生》,感动数百万人;比如2015年策划、编辑出版的著名学者杨汝清的“国学玩诵本系列”;比如我来中华书局后,策划、编辑出版的寇方墀“全本周易系列”,著名学者、武大教授万献初的《说文解字十二讲》、台湾著名学者薛仁明的《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著名学者、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牟钟鉴的《君子人格六讲》等一再重印,口碑甚佳。
我清楚地知道,在目前这个躁郁的社会,虽然文化出版工作在走下坡路,但是人精神世界里的风景是时刻不能枯萎的,只有持续种下阅读的种子、不断打牢文化的底子,一生的行走才会越来越富足,未来的道路才会越来越阔大。
此刻,当我回首大学这段时光的时候,它虽然有过纠缠的迷茫,有过痛苦的挣扎,有过动人的练习,有过激烈的对抗,但最终都熔炼在了一起,铸成各自人生满意的形状,持续地发着光,这光的火苗,走得越远,就染得越旺。
我相信母校曾经给予的,还在持续发酵。
我感激母校让我不知不觉走到了今天,看到了更多,真真切切地做了一个现实的美梦。
安科母亲,我永远祝福您!
安科母亲,生日快乐!
校友姓名:李猛
入学时间:2003年9月
班 级:2004农艺教育(1)班
现在工作单位:中华书局
基本简历:
1中华书局 2017.3 -至今 图书编辑、期刊编辑
2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11-2017.3 图书编辑
3图书出版公司 2008.6-2012.10 图书编辑
4中华新闻报 2008.1-2008.5 试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