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迎来七十华诞,我作为学子,回忆在母校求学的点点滴滴,撰写此文献给母校与恩师!
1999年9月,我从长江北岸来到淮河之滨,满怀憧憬地开始了大学生活。经过两周的军训后,我们在二号楼(践行楼)阶梯教室开始了新生教育,陈庆榆主任的报告让我铭记学生的天职和评建的重要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是对评建最好的诠释,也是母校发展的良好契机。在那次新生教育会上,应用生物教育专业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兰海燕和潘建义的名字深深印入我的脑海,考研的想法开始萌动。随即,我们开始了大一的课程学习。王茂林老师精彩的思政课程,武春景老师整齐的高数板书,李子荣老师细致的化学推演,王松老师形象的解剖绘图,孙志双老师严谨的动作示范……依然让我记忆犹新。
2000年9月,我们在一号教学楼(学知楼)新建的多媒体教室观看了悉尼奥运会开幕式。在中国队获得28块金牌凯旋后不久,母校迎来五十周年校庆。记得那时,第一图书馆已经落成,南大门扩建一新,实验楼也即将竣工,很多校友返校时称赞学校的巨大变化,一双双期许的目光激励我们奋力前行。经过努力,我在大二两学期顺利通过四级和六级考试,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还获得大二学年一等奖学金。这要衷心感谢柳洁坤老师辛勤指导,尤其是班主任蔡华老师对我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开导,在情绪波动的时候让我平心静气,在思绪迷茫的时候为我指明方向。
2001年9月,蔡华老师前往安农大进修,我们迎来班主任张远兵老师,张老师在第一次班会时就告诫大家,现在大三了,要瞄准目标定位了。这时,我突然感觉进入高年级了,需要认真地思考人生了。于是,我搜集目标学校的研招信息,主要有浙江大学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微生物学、浙江工业大学的生物化工。最终我选定南京师范大学的微生物专业,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高考志愿撞车的经历,我不敢报顶尖的学校;二是因为在教师家庭的耳濡目染,我想进高校任教。也许,这就是我的定位,有些模糊又有些青涩。
2002年9月,我作为大四老生,走上了新生经验交流会的讲台,讲了英语和专业课学习。虽然我在台上镇定自若地说了半小时,但讲完后心里忐忑不安,暗想如果考不上研究生还这样侃侃而谈就糗大了。于是,我开始了紧密有序的考研准备,在无课教室的黑板上一次次地默写生化反应式、微生物拉丁名……然后是做英语试题,背诵十六大时政要闻。那几个月虽然辛苦但是充实,在自习室与研友们也结下了深厚的战友之情。这个过程中,我还要感谢98生物的宛传丹学长,母校考研的“传、帮、带”是很好的传承,也是巨大的动力。2003年元月很快到来,研友们在蚌埠进行了考研初试,随后回家过年。寒假结束后,我在太湖站踏上广州东开往蚌埠的火车,在车上就看到有人戴口罩,到学校后才得知广东出现了不明肺炎。三月初,考研初试成绩公布,获得复试资格后,我就进入复试准备状态,一边看王亚馥、戴灼华主编的《遗传学》,一边向老师请教可能遇到的实验问题。四月中旬的南师复试如期而至,复试后回校的第三天,学校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加强卫生消毒,分发中药汤剂。我们一边准备毕业论文,一边防疫健身,度过了一个与2020年类似的毕业季。
离校时,阴雨连绵,同学们的心情也是潮湿的,饱含着对母校和恩师的深情!安科院踏实肯干的作风伴随我走过了后来的日子,安科院是逐梦的宝地,大学四年是难忘的青春之歌!
作者:谭啸,曾就读于1999级应用生物教育专业2班,现任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导。
谭啸(1980~),男,安徽太湖人, 现任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学科)教授、博导。2003年毕业于皇冠正规娱乐平台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谭啸于2009~2010年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助理研究员,2010~2012年在河海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2年12月留校任教,2013年元月评为副教授,2020年5月评为教授。谭啸分别于2016年、2017~2018年赴英国亚伯大学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访学(国家留基委全额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结题2项,在研1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参与国家973和水专项等重大课题,曾获中科院院长优秀奖,以第一作者在ES&T、Harmful Algae、Chemosphere、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等TOP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现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湖泊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主要从事水环境、河湖生态学与藻华防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