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往阜阳的607次列车开始剪票”。等了几个小时终于听到了这句话。剪票口的门刚一打开,我的车票还来不及递过去,就被后面的人拥到了站台。
五一一个星期的假期,学生放假、市民出游,因而赶车的人特别多。虽然是小伙一个,可是见到站上人山人海,两腿仍有点发软。站台上的每一个人都尽量往前靠着,以便处于最佳位置。
列车终于进站了,满满一车人!我已不再想座位的事了,最重要的就是挤上车。车门开了,列车员下到车下,抹着额上的汗水,随之而来的争抢上车的混乱真的无法描述:人们争着、挤着、操着、往前拥,周围还有人不停地大叫大骂,我夹在中间,由于个头小,一点劲都使不上。还好,总算被“送上”车。
车启动了,站到下两站,旁边有三个人下了车,我和同校的两个小女孩终于盼到了座位。邻座的是几个在上海读书的大学生,由于都是年轻人,又都是学生,在一起的话题就多了起来。
当他们问我们来自哪个学校时,我正准备含糊其辞,没想到两个小师妹却“老老实实”的说了出来。说真的,我在外最恼别人问是哪个学校的,因为好多次,我曾自豪地说“安徽农师院”,他们却反问我学校在哪儿,有时还补上一句“怎么没听说过”,于是乎我宁愿说自己是蚌埠打工的。这次又果然不出我所料,当他们听说我们来自凤阳农师院,他们脸上、嘴上,眼睛里,甚至毛孔里都透出了他们来自大城市的优越感。谈话间车厢里挤过来一个老太太,颤微微地站到了我们旁边,几个大城市的大学生忽然沉默下来,有的打起了盹,有的似手被窗外的风景吸引住了,我正要起身,刚坐上座位的两个小师妹早已站起来,给老奶奶让了座。老奶奶连声感谢,说自己遇上了好人,遇上了好学生了。车内乘客们都投来了一双双费许的目光,而那几个大城市的大学生们此时似乎更加沉默了。
这次坐车虽然很累,但我有一份难得的收获:在这次坐车的考试中,我们及了格,没有丢咱学校的脸。真得感谢那两位不知姓名的小师妹,是她们帮助我找回了自信。(选自2000年5月《安徽技术师范学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