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唱往事蹉跎;光阴似水,汇记忆成河。清晨,我随着人流来到操场,伴着熟悉的旋律,在思猪轻轻流淌。从进校军训开始,这方土地就留下了我们矫健的军姿和坚定的步伐。在随后的一千多个日子里,每天的早操晨练,一周两节的体育训练,两年-度的校运盛....竞技台上,我们的欢笑和汗水一起飞扬,绿茵场旁,我们为每一后次精彩进球呐喊,我们的团队精神在这里得到展现,我们的青春风采在这里充分体现。而今吹着别离的笙箫,我将挥手离去了,但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还会在这里周而复始地上演,学弟学妹们将成为这个舞台,上的主角。
太阳出来了,整个校园静悄悄地,莘莘学子齐聚一号教学楼受教熏陶。四年来,这里也是我求知的殿堂.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得到了不少,失去的也不少。在这里,我第一次演讲,第一次获奖:无数个第一次伴着我成长。也曾为课掌上思接千载,神游太虚而疾首痛心,也曾为闲暇时寻章摘句,奋笔疾书而浅搭低吟。这里给了我思考上的理性和知识上的更新,这里给了我站在人才市场上侃促而谈的资本。市场敏锐和镇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兼容并蓄和不断创新的学习作风,都使我的思想以及理念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也为我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午后,独坐在梅园里,看着棕榈在风中摇扇,五月的榴火在枝头绽放。这四年来,一度怨天尤人地弹指数着日子的滑落,一度辛苦恣睢地在学业和志趣间寻觅平衡点,而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却如影随形。如今蓦然回首,善感的心却又因眷恋而无由的揪然作痛。在人生的年轮圆了四圈的同时,多了的,是心态的世故,阅历的成熟,以及非史非哲非禅的感悟。昨天,这里是我们为理想努力奋斗的地方;明天,我们这个集体的点滴能不能成为传说,像花朵,开遍校园的角落?当暮色融尽了归鸦的翅膀,走过办公楼,宣传部西窗那一如既往的灯光,照亮了我的眼,温暖了我的心。三载寒暑在院报编辑部这个大家庭里,在这充满灵性和文字的空间里,我自由地呼吸,从组稿到采访,从编辑到校样,我们如蜜蜂在这里酝酿着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又如春蚕,在这里破茧抽丝,化蝶飞翔。经过各位良师的言传身教,我学会了作文,更学会了做人,而后者更是我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将伴着我走过未来的岁月。当离别的钟声响起,透过蓄满泪水的双眸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才知道我对这块土地原来爱的如此深沉!
夜凉如水,室友结束了每日的夜话,在均匀的呼吸里沉人梦乡。整个凤阳古城都熟睡了, 我却醒着。间或传来的龙兴晚钟伴着工地上的马达,撞击着我的思绪。西天上一轮皓月将几朵浮云镀成银色的雪莲,我抬起困惑的眼仰望苍穹,冷月无声。临考前挑灯夜战的日子还历历在目,球场边人声鼎沸的呐喊还声声在耳,也曾为五十年校庆欢欣鼓舞,也曾为年后教学评估牵肠挂肚,毕竟,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皮之不在,毛将焉附?履历表上,1997-2001学年度记载着我在技术师院的--行或深或浅的足迹。
明天,我也许去远方,也许回故乡,我也许安于现状,也许妙笔华章,但无论地隔千里,事隔多年,在人生的坐标图上,我都曾留下安徽技师院的烙章。(作者:97加工 潘冬 选自2001年5月25日《安徽技术师范学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