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深化综合改革,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2020年11月6日,由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成功组织召开“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暨产学融合助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论坛。为展示联盟理事单位的农科研究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和实践育人的成果,现特别推出“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工作创新案例交流”专栏,以增进交流,互鉴共享。
第4期推出:南京农业大学——搬进大山里的研究生工作站。
“我们熟悉了这里大山的气息,熟悉了酸汤鱼的味道,难忘这段驻足麻江的时光,希望我们的研究能让麻江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2020年7月21日,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淑敏和赵晨晓,在南农大贵州麻江研究生工作站待了45天,就要启程回家。
南农大园艺学院研究生刘淑敏和赵晨晓在宣威镇城中村调研文化型村落
贵州麻江是该校的定点扶贫县,2019年4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麻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为了更好地对接麻江产业需求,把研究生教育融入乡村振兴大业,2019年11月2日,南农把研究生工作站搬到了这座黔东南的大山里。
南京农业大学在全国各地有202个研究生工作站,唯独这个与众不同。
“这是一种立体综合、需求导向的研究生工作站,”南农大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董维春说,“驻站课题组整合了动植物生产、食品加工、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学科类别,立体服务麻江的种植、养殖、食品加工、乡村文化建设等多种产业需求,希望进一步推动麻江乡村发展,增加麻江乡村振兴的内核动力。”
这阵子,和刘淑敏在麻江并肩作战的还有该校动物科技学院研究生郭皓,食品学院研究生李粟晋和廖纬华。郭皓正忙着麻江生猪产业的调研;廖纬华则在导师韩永斌教授的指导下,跟着学姐进行“益生菌发酵蓝莓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调研。
“以前只是听说过麻江蓝莓很有名,现在我对麻江比对老家还熟。”廖纬华是地地道道的贵州人,家就在贵阳。今年刚入学,韩老师就建议他来麻江提前适应研究生的“新角色”。
“我们研究的是发酵蓝莓汁,好的原材料才能有好的产品,所以源头一定要好。这段时间,我们从种植基地到采收现场,再到蓝莓深加工的龙头企业,针对果品的品级分类、产品包装,都进行了调研。”研二在读的李粟晋说,他们将当地一些发酵液带回南农进行实验,筛选出有益菌种,对其成分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发酵麻江蓝莓的菌种,优化产品工艺。“这正是我们对麻江蓝莓扶贫整个项目的一部分,前期调研,后期试验。”
麻江百姓一直守着“农”字做文章,“中国南方最大的蓝莓基地县”“中国红蒜之乡”“中国锌硒米之乡”美誉远扬。为精准对接这些特色产业,仅2020年上半年,这个建在大山里的研究生工作站就涵盖了蓝莓汁品质提升、锌硒米栽培、菊花新品种培育、养猪业发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等多个扶贫项目。
“我们希望组建一批团队、攻克一批难题、培养一批人才、富裕一批百姓。把乡村产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把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与扶贫脱贫工作有机融合,把学校学科优势与麻江产业特色有机融合。”董维春说。
迸发:校内外导师“擦”出产业发展新火花
“在麻江的研究生都有校内外两个导师,这是我们的‘福利’!”刘淑敏和赵晨晓自豪地说。这一“福利”其实源于南农学科优势与麻江产业特色的完美结合。
来麻江之前,她俩搜集了不少有关麻江的资料,计划进行“文创IP与农业产业”的调研。
到了麻江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金德标成为她们的校外导师。金局长在麻江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是土生土长的麻江人。他了解这里的一草一木。
初来乍到的刘淑敏和赵晨晓兴致勃勃地向金老师畅想她们的研究计划,希望得到校外导师的支持与鼓励。
“你们的想法很好,但是我更希望你们能关注麻江目前的产业情况,比如破解与山地农业相关的难题,这是麻江百姓现阶段最为紧迫的需求。”金老师委婉地表达了不一样的建议。
在家精心做足的功课,被校外导师意外“泼了冷水”,刘淑敏和赵晨晓有点不知所措。当天晚上,她们赶紧与远在南京的校内导师、园艺学院副教授魏家星在线求助。
“山地农业?这个选题可能比较大吧!”魏家星担心对于她们这个阶段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恐怕很难驾驭。
如何既考虑到麻江当地的需求,又与她们的专业学科——风景园林紧密结合?几番讨论后,魏家星决定引导学生聚焦麻江当前的旅游产业路径——“农文旅康一体化发展的民族特色村寨规划”的大方向上去。
有了魏老师的点拨,刘淑敏和赵晨晓赶紧调整研究方向。接下来的日子,一边是校外导师金德标帮她们联络资源,查资料、下村子、做访谈,金老师全力支持;一边是校内导师魏家星从专业角度帮她们答疑解惑,分析案例、探讨方案,魏老师不吝赐教。
几轮基础调研下来,金老师建议她们把研究对象聚焦到特色更加鲜明的卡乌村。
卡乌的药谷江村是麻江著名的菊花产业园区,几年前因引进南农的菊花新品种,发展花卉产业而名声大振。但是几年来,村民们生活起居的卡乌村寨却未能“乘着东风”发展起来。
缺少旅游配套,游客只能“走马观花”,“没啥可看的,没啥可玩的,也没啥可买的。”花期一过,村里又靠什么发展?如何能一年四季留得住游客?如何辐射周边旅游产业的全面振兴?眼看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浮出水面,魏家星决定亲自去麻江走一趟。
“你们还得要考虑菊花如何与苗家文化融合,不能‘两张皮’啊。”魏家星专程请来了园林规划专家、南农园艺学院姜卫兵教授来为卡乌村“把脉”。姜教授身体不适,硬是坐了12个多小时的高铁,风尘仆仆和魏家星一起赶到麻江。
南农园艺学院姜卫兵教授、魏家星教授和研究生在卡乌村调研
“这个村是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苗族文化浓厚,交通区位好,村里山清水秀,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风情。你们可以考虑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了校内外导师的协同指导,刘淑敏和赵晨晓觉得在这片绿水青山间大有可为。
校内老师提供最先进的理论与科学技术体系,校外导师搭建最因地制宜的资源和平台。同学们的科研项目就在这样的“双保险”下,不断“擦”出新的火花。
李粟晋和廖纬华虽然关注蓝莓发酵,但研究却涉及从种植到产品包装的全产业链体系。麻江农业农村局蓝莓办主任文光忠是他俩的校外导师。
“我是学食品专业的,种植知识是我的弱向,文老师是蓝莓种植和加工方面的专家,他的指导像是给了我们一个捷径,填补了我对于蓝莓种植知识的空缺。”李粟晋说。
“有了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做调研可以更快捷、更实在、更客观。”这阵子在县里到处忙活生猪产业调研的郭皓也感慨,校内导师给了他最先进的养殖理念和方法,县品种改良站站长王承均作为校外导师,对当地生猪产业的全盘了解,让自己能更深入到产业的第一线,接触最真实的生猪养殖状况。
如今,南农大麻江工作站已经完成11名南农校内导师和12名麻江校外导师的工作平台建设。这一规模还将随着双方学科与产业对接的不断深入而持续扩大。
历练:把论文写在麻江,将成果留在麻江
朱闫是麻江研究生工作站当地的“内务总管”。7月20日下午,他接到任务,要去离麻江县城近40公里远的狗头寨把郭皓接回站。此前,他一个人在大山深处的农户猪场里待了整整30天。
“那地方连导航都没有,真是荒山野岭。”一个多小时后,朱闫的手机已完全没了信号,一路问老乡,终于找到了还来不及换下工作服的郭皓。
“你一定要记得按我说的方法喂,千万不能每个圈舍等量喂,有问题随时联系我。”离开前,郭皓不忘千叮咛万嘱咐农户杨大姐。
坦言自己对养猪特别“着迷”的郭皓是动物科技学院黄瑞华教授的研究生。黄教授在鱼米之乡的江苏有个合作多年的淮阴种猪场,小伙子放着优越的条件不去,硬是挑了个大山深处的农户猪场去实习。
“与黄老师合作的企业各方面条件都很成熟。麻江这里是全新的‘企业+农户’养猪模式,更深层次接触生产,才能发现新模式下的更多问题。”郭皓担心,这块山区的饲养密度太大,他特地测过了山里的温度、湿度,这都可能给生猪养殖带来更多难题。
在农户家蹲点30天,小伙子整整瘦了10斤,坦言平时在家不怎么干家务的郭皓伸出的双手全是老茧。而回到工作站的第二天,顾不上“补觉”的他又出现在了一家小餐馆里。
“可真没工夫来撮一顿,听说这家熏肉很有特色,我专程来找老板聊聊家庭熏肉作坊的情况。下午我还约了保险公司的人去谈麻江生猪保险覆盖面的问题……”
在麻江的50多天,从产业链“上游”的饲料、兽药、疫苗、服务,到“下游”的屠宰、食品深加工,企业、政府、屠宰场、农户家、菜市场、饭店、保险公司……郭皓跑遍了可能和生猪产业有关的任何一个场所;查文献、做访谈,暗中观察、拌料喂猪、打扫猪舍……他啥都干了。
“深入麻江的生猪产业,去了解产业链之间的各个环节是怎么衔接的。”郭皓牢牢记着来麻江前,导师黄瑞华给自己的叮嘱。
“现在我对这条产业链有了最真实、最清晰的感悟!”郭皓感慨这趟苦没白吃,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山区中的野生动物可能成为传播非洲猪瘟的媒介;山区湿度大,饲料间饲料储存方式不当可能随时滋生霉菌……
“这些都可能带来食品安全的隐患,我希望能及时反馈给公司及政府相关部门,并在论文中呈现,让更多的人重视起来。”把观察和研究深入到各个细节的郭皓,已对每一个环节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生产线设备利用率较低,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产品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李粟晋和廖纬华也写了一份长达3000多字的总结,从调研发现、到问题反思,再到收获成长,事无巨细。
“带着问题回到实验室就更有针对性了,成果也会更接地气。”李粟晋还完成了与蓝莓深加工企业的对接,与韩老师实验室的合作将持续深入。而廖纬华也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围绕麻江蓝莓产业了,还能更好地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淑敏和晨晓在麻江这段时间,不仅学业上越来越有想法,待人处事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历练。”当初把她俩放在麻江,魏家星还有点不放心,没想到两个姑娘如今俨然成了他的向导,文化、产业、政策都能略知一二,魏老师倍感欣慰。
“我的研究成果一定会留在麻江,我希望能为麻江打造出一个农文旅康全面结合的旅游品牌。”刘淑敏已经收集好了厚厚一摞生动翔实的资料,到家就可以胸有成竹地撰写毕业论文了。
“同学们把论文写在了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把成果留在了麻江的未来发展中”,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满怀期待:“有了这份摸爬滚打的历练,相信他们一定能成长为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